「望明廚房」重溫古早味 村民共炊開心共餐
DATE 2019.08.09
望明,位於台南玉井的小村落,和多數農村一樣,偏遠山區的農村裡大多剩下老人與小孩,這裡的居民以種植水果為主,種出來的芒果舉世聞名,除了有名的芒果之外,還有芭樂、楊桃、延續下來的是早期農村生活的智慧及風貌,舖陳出樸實的農村風情。
賴永坤是年近半百的在地村民,二十多年前從台大畢業之後,執意返鄉種田,當年經過深思熟慮之後,執意返鄉務農,明知務農所得可能無法與台北的工作收入相比,不過惦念老家雙親及土地的思念,還是讓他義無反顧地收拾行囊回家。
「我們現代人有了孩子就不愛老子了,這句話影響我很深啦,所以我有了孩子之後就更會思考這個問題,一年之後就決定搬回來,回來之後也沒有做什麼,純粹回來幫忙,陪伴父母親這樣子」
回鄉之後,賴永坤彷彿找到了與生俱來的天性,一種與土地相融的感覺,投入水果加工業,幫忙農村解決過去經常遇到的產量過剩、產價崩盤的問題,從芒果、芭樂、鳳梨到柚子等各種水果加工品,創造高利潤,在農業找到出路,沒有最初擔心的三餐不濟,賴爸爸慢慢改變了對兒子的想法,從最開始的反對到觀望再到接受,現在說起兒子反而是引以為傲。
「反對囉,讀台大怎麼可以務農?後來他們就說要回來,我就說如果不怕苦,歡迎呀」
自己站穩腳步之後,賴永坤趕上了農村推手的熱潮,眼看著農村老人問題嚴重,村內許多三合院都因為沒有人居住而傾頹荒廢,年輕人不想回鄉,回鄉後找不到著力點,他開始興起為未來更多有意願下鄉的人先行舖路的想法,他發起了村民共炊的活動,希望重現早年農村裡大家吃「割稻仔飯」的和樂回憶。
「人跟人之間的距離,過去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飯,擔著擔子就到田梗邊一起吃飯,但現在不可能了,因為沒有稻子可以種,也沒有甘蔗可以種了,大家吃飯可以聊天」
賴永坤在村子裡找上一處沒人居住的碾米廠,取得主人同意之後,開始著手改建工作,清理的當天來了四十多人,大家同心協力,把一處廢墟整理成舖滿草皮的花園,也踏出了望明廚房的第一步。
「開始辦共餐是因為在整理花園時,大家一起呼朋引伴,三十四人,拿著草皮舖,還有樹苗種,很久沒有這種情境,大家有工作就一起吃飯,因為沒有椅子,就隨意跟誰坐,一起聊天,看到九十多歲的阿桑在吃,心中有一種很快樂的感覺」
賴永坤的太太曾麗鴦是共餐活動的重要功臣,她與姐姐曾寶慧是賴永坤最得力的助手,賴太太說看著老人家吃得開心,聊得愉快,更堅定了他們的信心。
「他們很喜歡這種感覺,讓他們重回農村生活,很久沒有聚在一起的時間,許多沒有事做的就會提早來幫忙洗菜挑菜,大家忙得很高興,那我們就覺得這樣做就對了」
姐姐曾寶慧負責採買,她說所有菜錢都由賴永坤自掏腰包,雖然共餐人數七十多人,但其實所費不多,因為很多菜都是村民自己種的,不用錢還很健康。
「這裡的老人家都很幸福,種什麼就長什麼,每次共炊就有一堆菜放在那裡,也不知道誰拿的,我們只是買一些沒有的,因為我們吃素,就買一些素料,菜都是有機的,不用農藥就很嫩很好吃」
每週一次的共炊通常都選在星期六中午,當天一早就會有村民自動來幫忙,炒米粉、炸南瓜、炒青菜、大鍋湯,大家重回往日時光,不只是老人還有小孩,共享天倫及鄰里情誼。
(廣播聲)
「阮望明社區的鄉親市大大家好,阮的共餐活動已經停辦兩三個月,因為大家收芒果攏無閒,這陣卡有閒呀,今天中午大家攏招出來碾米廠吃飯,謝謝,謝謝」
愉快的午餐時光開始了,大人小孩排隊打菜,找到位子就坐下來,自己找人聊天,還有不老樂手蔡宰衡老先生的輕音樂伴奏,露一手拿手歌曲與大家同歡。
「這樣老人比較不會無聊,因為年輕人都到外面去了」
「我們都很支持共餐活動,因為老人家很喜歡,社區更和諧」
「有吃有得聊天,還有輕音樂,很好呀」
「希望不只有望明辦共餐,以後還有層林、內層林、芋埔都來辦」
賴永坤說,他做的是舖路的工作,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回來鄉下,賴爸爸也認為兒子的選擇是對的,因為沒有年輕活力的農村只是日漸老化沒落的象徵。
「吸引更多年輕人返來這個農村,若無,一直老化落去,少年人返來農村才有發展」
「老大人嘸伴你知嘸,我們做這些只是凝聚大家的共識,大家好像一家人的感覺,我們只是順這個風勢去做,我們也覺得很快樂,我們是做得快樂」
穿過綠色隧道,遇見望明廚房,在這裡有鄰家阿嬤種的茄子,隔壁大哥山上的茭白筍嫩得出水,香噴噴的炒米粉正要上桌,灶台上還有熱滾滾的刺瓜仔湯,伴著老樂手的燒肉粽歌聲,烹煮歲月的酸甜苦辣,一張張美麗的容顏,咧開著嘴,對著您大聲高喊著歡迎光臨,望明廚房希望在更多角落勾畫農村風情,讓笑聲不斷,人情永遠綿延長長。
本文摘自中廣新聞網
「望明廚房」重溫古早味 村民共炊開心共餐(劉怡伶報導)
賴永坤是年近半百的在地村民,二十多年前從台大畢業之後,執意返鄉種田,當年經過深思熟慮之後,執意返鄉務農,明知務農所得可能無法與台北的工作收入相比,不過惦念老家雙親及土地的思念,還是讓他義無反顧地收拾行囊回家。
「我們現代人有了孩子就不愛老子了,這句話影響我很深啦,所以我有了孩子之後就更會思考這個問題,一年之後就決定搬回來,回來之後也沒有做什麼,純粹回來幫忙,陪伴父母親這樣子」
回鄉之後,賴永坤彷彿找到了與生俱來的天性,一種與土地相融的感覺,投入水果加工業,幫忙農村解決過去經常遇到的產量過剩、產價崩盤的問題,從芒果、芭樂、鳳梨到柚子等各種水果加工品,創造高利潤,在農業找到出路,沒有最初擔心的三餐不濟,賴爸爸慢慢改變了對兒子的想法,從最開始的反對到觀望再到接受,現在說起兒子反而是引以為傲。
「反對囉,讀台大怎麼可以務農?後來他們就說要回來,我就說如果不怕苦,歡迎呀」
自己站穩腳步之後,賴永坤趕上了農村推手的熱潮,眼看著農村老人問題嚴重,村內許多三合院都因為沒有人居住而傾頹荒廢,年輕人不想回鄉,回鄉後找不到著力點,他開始興起為未來更多有意願下鄉的人先行舖路的想法,他發起了村民共炊的活動,希望重現早年農村裡大家吃「割稻仔飯」的和樂回憶。
「人跟人之間的距離,過去大家一起工作一起吃飯,擔著擔子就到田梗邊一起吃飯,但現在不可能了,因為沒有稻子可以種,也沒有甘蔗可以種了,大家吃飯可以聊天」
賴永坤在村子裡找上一處沒人居住的碾米廠,取得主人同意之後,開始著手改建工作,清理的當天來了四十多人,大家同心協力,把一處廢墟整理成舖滿草皮的花園,也踏出了望明廚房的第一步。
「開始辦共餐是因為在整理花園時,大家一起呼朋引伴,三十四人,拿著草皮舖,還有樹苗種,很久沒有這種情境,大家有工作就一起吃飯,因為沒有椅子,就隨意跟誰坐,一起聊天,看到九十多歲的阿桑在吃,心中有一種很快樂的感覺」
賴永坤的太太曾麗鴦是共餐活動的重要功臣,她與姐姐曾寶慧是賴永坤最得力的助手,賴太太說看著老人家吃得開心,聊得愉快,更堅定了他們的信心。
「他們很喜歡這種感覺,讓他們重回農村生活,很久沒有聚在一起的時間,許多沒有事做的就會提早來幫忙洗菜挑菜,大家忙得很高興,那我們就覺得這樣做就對了」
姐姐曾寶慧負責採買,她說所有菜錢都由賴永坤自掏腰包,雖然共餐人數七十多人,但其實所費不多,因為很多菜都是村民自己種的,不用錢還很健康。
「這裡的老人家都很幸福,種什麼就長什麼,每次共炊就有一堆菜放在那裡,也不知道誰拿的,我們只是買一些沒有的,因為我們吃素,就買一些素料,菜都是有機的,不用農藥就很嫩很好吃」
每週一次的共炊通常都選在星期六中午,當天一早就會有村民自動來幫忙,炒米粉、炸南瓜、炒青菜、大鍋湯,大家重回往日時光,不只是老人還有小孩,共享天倫及鄰里情誼。
(廣播聲)
「阮望明社區的鄉親市大大家好,阮的共餐活動已經停辦兩三個月,因為大家收芒果攏無閒,這陣卡有閒呀,今天中午大家攏招出來碾米廠吃飯,謝謝,謝謝」
愉快的午餐時光開始了,大人小孩排隊打菜,找到位子就坐下來,自己找人聊天,還有不老樂手蔡宰衡老先生的輕音樂伴奏,露一手拿手歌曲與大家同歡。
「這樣老人比較不會無聊,因為年輕人都到外面去了」
「我們都很支持共餐活動,因為老人家很喜歡,社區更和諧」
「有吃有得聊天,還有輕音樂,很好呀」
「希望不只有望明辦共餐,以後還有層林、內層林、芋埔都來辦」
賴永坤說,他做的是舖路的工作,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願意回來鄉下,賴爸爸也認為兒子的選擇是對的,因為沒有年輕活力的農村只是日漸老化沒落的象徵。
「吸引更多年輕人返來這個農村,若無,一直老化落去,少年人返來農村才有發展」
「老大人嘸伴你知嘸,我們做這些只是凝聚大家的共識,大家好像一家人的感覺,我們只是順這個風勢去做,我們也覺得很快樂,我們是做得快樂」
穿過綠色隧道,遇見望明廚房,在這裡有鄰家阿嬤種的茄子,隔壁大哥山上的茭白筍嫩得出水,香噴噴的炒米粉正要上桌,灶台上還有熱滾滾的刺瓜仔湯,伴著老樂手的燒肉粽歌聲,烹煮歲月的酸甜苦辣,一張張美麗的容顏,咧開著嘴,對著您大聲高喊著歡迎光臨,望明廚房希望在更多角落勾畫農村風情,讓笑聲不斷,人情永遠綿延長長。
本文摘自中廣新聞網
「望明廚房」重溫古早味 村民共炊開心共餐(劉怡伶報導)